復活節「無間做」功課來了 家長應叫停嗎?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6/03/18 19:25

最後更新: 2016/03/18 20:49

分享:

分享:

復活節假期將至,學校陸續派假期功課,又是功課「無間做」的時候,再次引發家長罷做功課潮,稱要為子女爭取「開心放假」。

有家長在Facebook公開兒子就讀學校的復活節假期功課表,當中包括英文科的TSA練習。

該家長透過回條及手冊通知校長和老師,不會讓其子做任何TSA的練習,亦不用派給他帶回家,同時要求校方切勿記兒子欠交。家長憂慮,除了假期功課表,不排除老師會再加功課,因此她亦決定罷做網上功課。

育有3名子女的潘太,二仔就讀小三,功課壓力最大。她指,兒子上學期功課量驚人,平均每日7至8份,甚至有近20條數學題。她坦言兒子學習進度較慢,每晚7時半開始做功課,至11時仍未完成。

她憶述,曾試過晚上11時過後,兒子的數學功課仍有一半未完成,但她不希望兒子繼續做功課而影響休息,曾兩度在家課冊上告知老師,解釋兒子做不完功課的原因。後來老師沒有記兒子欠交,亦沒有責備他,容許他在課堂及假期補做功課。

問她會否擔心為兒子出頭,助長他的依賴心,她卻樂見兒子反而責任心增加,即使她有時想阻止兒子熬夜做功課,兒子反而說盡量做不想欠交。她說:

若兒子能力有限,我覺得不要緊,辛苦到做唔完功課,可以停,選擇權在兒子。

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副教授鄭佩華表示,社會變得複雜,學生面對的壓力,亦未必能力上應付到,「家長愛護子女,不忍心見到他們逆來順受,但總不能在子女背後操控他們的一切。」

遇到功課量多,子女吃不消,她建議,家長不妨放手,讓子女自行向老師解釋未能完成功課的理由,令他們從中培養自信心及學懂面對逆境;若家長不放心,亦可事前向老師交代。

家長應反思逃避、罷做功課,是否會向子女灌輸對抗的訊息。

她指,有小學校長反映,家長擔心子女的project要計分,影響將來升學,為求全部拿A,家長竟幫子女做「槍手」,結果為自己增添壓力,亦令老師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能力。她提醒家長應調整過分追求完美的心態。
 

鄭佩華又出,社會應檢討現行的教育制度,「現今家長不接受填鴨式教育,一些無意義的功課可免則免,例如抄寫作業,只用手學習並不足夠!」

她舉例,新興的「戶外學習」、「遊戲中學習」,學校不妨採用;學生在遊戲中,學會面對壓力、被欺負,甚至成為輸家,這正是可以訓練他們的腦部思考及情緒管理。

這類教學雖訓練學生的手、口及腦部,但仍有局限,例如家長覺得,在假期陪同子女到公園做訪問的功課,感到有壓力及辛苦,亦未必每個家庭都有時間進行類似的親子活動。

家長應對子女多功課的策略:

  • 不宜處處為子女出頭
  • 由子女向老師親自解釋不能完成功課的理由
  • 家長及老師應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,不宜互相對抗
  • 不宜代替子女做功課
  • 以互動遊戲取代抄寫功課,全面訓練子女的能力

資料來源:教育學院兒童研究與創新中心總監鄭佩華